Search


[第一世界的井底蛙]

近日有一位「從香港移民到澳洲」的單親母親,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[第一世界的井底蛙]

近日有一位「從香港移民到澳洲」的單親母親,被網上騙子呃去了巨額金錢,有人質疑這人「那麼笨」是否「真。香港人」;也有人質疑用wechat的不是香港人移民.

近年我有一個觀察:一個人即使去過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生活過,和這個人的世界觀是否夠國際化,見識是否開闊並沒有關係的.有時是越向外跑,越向內萎縮。一個人生活在第一世界國家,也可能孕育一種虛假的「滿足感」,這些國家民主制度已經出現,國民生活也安穩,還有甚麼值得關心和爭取的?

於是有些人就活在一種泡泡之中,對世事不聞不問,轉而關心雞毛蒜皮之事.有時因為生活條件太好了,愈發會找一些無聊的東西去寄託,例如以下文章提到這位白人媽媽關注的,是子女「住在高樓大廈」會被歧視,被誤會過了一個不正常童年。為了平反這個誤解,這媽媽還製作了特別的兒童書講述這種另類童年,但看真一點,她的孩子是住在「千尺」的高樓大廈裡,這樣富足的生活都變成一種「社會問題」,真是笑大人個口,這位媽媽似乎忘記了在第一世界也有很多非白人的貧窮兒童.

不止白人會目光淺窄,有時,移民到第一世界的「華人」的封閉和保守程度,要比生活在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的華人更甚.雖然香港的政治條件日益變差,但民間仍有人去抗爭,社會還有一種活力;但彼邦的僑胞卻因為生活安樂,部分人不熅不火的,未必會留意時事或世界大事,有些華人雖活在民主自由國度,不但不支持祖家人爭取民主自由,更甚者還會力撐地球這一端以威權手法管治華人的強國政權,這是我多年來在北美洲生活的某種觀察.一些海外華文媒體的擦鞋墜落編採手法令香港的左報也顯得失色,僑胞若不突破盲腸,在第一世界也甘於受困於這類資訊,思想難免閉塞。這些現像令我極為痛心,也極為難受和氣憤.

這篇文章,或會令一些曾經或現在於海外生活過的朋友覺得「唔啱聽」,真抱歉,但我不吐不快.

//第一世界的井底蛙

香港政治不穩,大家常講移民。作為一個回流移民,只能說,經歷了不同文化,讓我可以看到先進國家的光怪陸離。半年前,加拿大朋友把當地英文報章Toronto Star副刊一篇文章放上網,題為〈我們為何選擇在高樓大廈養小孩〉
(Why we're raising our kids in a condo)

https://www.thestar.com/…/why-were-raising-our-kids-in-a-co…)。

我把文章跟友人分享,附帶一句: 「這真是加拿大式的問題,一些父母因為住在高樓大廈感到內疚,你說奇不奇怪。」這篇文章由一名媽媽寫,講及在加拿大社會,她決定和丈夫及兩個兒子在高樓大廈生活,令她覺得內疚,因為在北美洲主流社會認為兒童需要住在獨立屋,附帶的後花園才可以讓子女有足夠活動空間,才算是「完美童年」云云。

文章裏花了很大氣力去說明,她讓兒子在高樓長大並不是一個不稱職母親的決定。她提到,住宅的私人會所有公園和體育設施,讓兒子和鄰居孩子一起玩。再看她那個樓盤:多倫多市中心湖畔單位,千五呎到三千呎不等,三房,價值港幣一千萬。

在香港,過千呎居所四個人住是人上人,在加拿大,忽然變成童年缺憾?開玩笑吧。這母親說,除了紐約和香港,兒童好像都在獨立屋長大,她說,多倫多只有三成有子女的家庭住在高樓大廈。這名母親為了令兒子感覺「正常」還創作了一本以大廈長大的孩子為背景的兒童書。

看到這裏我不禁搖頭嘆息,有點何不食肉糜的難受。或許文章不過是植入的樓盤廣告,但我認為這名媽媽要做的,是讓子女知道這世界有很多不幸的孩子,連有瓦遮頭都是奢望。不要說香港的劏房,就是在美國也有大批兒童住在惡劣的環境中,近日我在讀一本書叫Evicted,講美國窮人不斷被逼遷,孩子童年是與老鼠蟑螂隱君子為鄰,廁所永遠淤塞。

所以說,若你去移民,把孩子送往西方國家受教育,若沒有主動去擴闊自己眼界,也可能成為一種第一世界的井底蛙。

Ming Pao Daily News
D05 | 副刊/時代 | 七齣好戲 | By 譚蕙芸 | 2017-10-30
星期一見報whyvan123@gmail.com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曾於北美洲留學主修電影和心理學,回港後於大學鑽研影星周潤發在港人心目中形象,之後成為記者遊走於報館和電視台,現於大學教新聞寫作,滿腦子是怪念頭,始終相信文字的魔力。
View all posts